-
- 如何拜佛(图示)?
- 拜佛宜从佛制,其拜法与俗制不同,兹将拜法详述如下: 【详细】
-
- 略谈居士学佛
- 现在学佛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但不管怎么多,佛教信徒大体上可简单地划分为两大类:出家众和在家众。居士,现在特指的就是那些在家众——在家学佛的人。既然是在家学佛,那么相较于割爱辞亲、落发搭衣的出家众而言,居士的修行就必定大有不同于出家众的特点——毕竟家庭生活在绝大多数居士的个人生活中,仍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详细】
-
- 详解佛教所说“六道”
- 每个宗教对人的身后,各有独特的见解;有些宗教认为身后求生天堂是永生之处;又有宗教祈求身后回归天道的。种种的见解真是不胜枚举。然而,佛教对人生后亦有独特的看法。佛教认为人死是依身前所造业力(引业)牵引至六道中(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接受下一世的界报,如此辗转受报,轮回不停。【详细】
-
- 佛弟子平时自修的几种方法
- 一个人为什么要修行呢?主要的是训练自己意志坚定,如同制造瓷盘瓦罐,皆需经过火焙日晒,时间愈久,则愈坚固。同样的,我们平时能够自行功课,或上香,或礼佛,或诵经,或阅藏,或静坐,不论忙闲,能够持之以恒,时间一久,定能改变气质,净化心灵,提升道德,增加力量,且能受到社会的尊重,人天爱戴。以下依时间、环境、功课类别不同,说明修行方法如下:【详细】
-
- 修行就要断欲去爱吗
- 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自私的缘故。为什么会有自私?因为有欲故,想尽办法来保护它,深恐它跑了。若是对它不利,则发脾气。为什么会发脾气?主要的原因,是无明和情爱在作怪。假设没有无明,没有情爱,脾气就跑到十万八千里之外,离你远远的,想找也找不到。【详细】
-
- 许愿、还愿和发愿
- 任何去过寺庙的人对许愿、还愿这件事都不陌生,甚至这已经成为宗教活动的标志性目的。大凡遇到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时,都会去佛菩萨面前许下愿望,如果事后‘灵验’,便虔诚的按照之前许愿时的‘约定’还愿。【详细】
-
- 佛教信徒平时自修的几种方法
- 【详细】
-
- 诵经是为了什么?
- 【详细】
-
- 生活不如意,是业障吗?
- 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都会归咎于业障。“真是业障!”是消极的讯息?是骂人的话语?还是自我认命的咒语?业障到底是什么?业障真的存在吗?业障又要如何消除?先听听以下的故事【详细】
-
- 有钱是福报,无钱是智慧
- 有位居士问我一个问题,他说:“师父,现在我学佛已有两年多,过去的种种我觉得很愚痴,老是追求钱,我赚了还不算少,现在我学了佛,师父您看我的钱该怎么办呢?” 【详细】
-
- 在家女众如何学佛?
- 在家修行的女众在哪方面最难突破?该如何下功夫? 且听慧律法师到来。【详细】
-
- 午后不能供佛了吗?
-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佛是日中一食,所以过午不能供佛。但根据佛经摘录,在白天夜晚的任何时候,都可以随力供养。 【详细】
-
- 香菜为什么不能吃?
- 为什么不能吃香菜?现在很多地方做斋菜的时候还是会用到香菜做配料,师父能不能告诉相关的经典依据呢? 【详细】
-
- 结婚女众打坐时只可单盘吗?
- 结婚女众打坐时只可单盘吗?盘哪条腿为好? 【详细】
-
- 初一、十五怎么烧香?
- 佛经上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所谓法供养就是佛经上的教导,如理如法受持诵读,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详细】
-
- “色即是空”什么意思?
-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何义?且听济群法师开示。【详细】
-
- 常见善恶因果对照
- 《因与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详细】
-
- 如何戒掉吃肉的习惯?
- 当你想吃肉的时候,就做这样的观想:那是死尸的肉,臭不可闻!今天讲肉字的意思,有一首偈颂这样说:肉字里边两个人,里边罩着外边人;众生还吃众生肉,仔细思量人吃人。 【详细】
-
- 「娑婆诃」的六种意思
- 娑婆诃,这是很要紧的。你看大悲咒上有十四个“娑婆诃”,每一个娑婆诃,都有六种意思;所以你记得,无论在任何的咒上有娑婆诃,就有下列六种意思: 一、成就,二、吉祥三、圆寂,四、息灾,五、增益,六、无住【详细】
-
- 什么人能称为“法师”
- 法师(Dhammqcariya)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指精通佛教教义,又能如法修行,并善于为他人演说教法的僧尼才能称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还有较高的学位,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Suttqcariya),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Vinayqcariya),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Abhidhammqcariya)。更高的是三藏法师(Tipiwakqcariya),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如唐代玄奘、义净都受到这个称号。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