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妙共品”指与峨眉山佛教密切相关的五种世俗文化。峨眉山佛教文化是以普贤信仰为中心的宗教文化,称普贤文化。峨眉山佛教文化具有明显的“化人”与“人化”本质,与世俗文化有明显区别。佛教要实现其社会和文化功能,必须借助世俗文化这一手段,以实现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目的。峨眉山佛教进入新世纪后,在弘法利生的手段与方法上,特别是如何走出一条具有峨眉山佛教特色的人间佛教之路问题上,面临着许多困惑。经过长期思索,永寿法师认为: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峨眉山佛教的发展应根据地缘文化特点和信仰特征,以普贤文化为核心,发展“五妙共品”,践行“人间佛教”。“五妙共品”,“妙”为善巧、巧妙、方便之意,是佛教接引众生之方便法门,“五妙”即以上所列的五种世俗文化,这五种文化伴随着峨眉山佛教的发展而发展,与峨眉山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千百年来峨眉山佛教应机化俗的重要手段,如峨眉武术在南北朝以后就成为了佛教徒调心修禅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世人陶冶情操、令入佛智的一个方便之门。五种世俗文化是峨眉山佛教徒在千百年中逐步形成的,体现了普贤菩萨精神。
峨眉梵呗

峨眉山佛教徒对梵呗的教习,有集体和个人。除个人相互研唱外,大小丛林都有专设制度,每年定期、定时、定学习主题,不能随意更改,口传心受的专司者是维那,师师相承。近年来,峨眉山佛教协会对梵呗音乐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邀请有关音乐专业人士共聚峨眉,创作了一批以佛教文化内容为题材的优秀作品,经常在大佛禅院举办各种形式的佛教音乐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峨眉茶道


峨眉武术
止戈为武,禅武合一,武以禅为最高境界,禅以武为悟入之门。通过对武术的习练,可以调心养心,并可由浅入深,悟入禅之意境,使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峨眉山是峨眉武术的发祥地,武僧辈出,著名的有淡然法师、德源长老、白云禅师、普恩禅师等。关于峨眉武术的创始人,据《峨眉山志》记载:战国时期的司徒玄空,仿山中灵猴的姿态创“峨眉通臂拳”,这是有史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司徒玄空因常穿白衣,弟子尊称其为“白猿祖师”, 所创立的通臂拳、猿公剑流传至今而不衰。中峰寺的淡然法师是峨眉山最早习武僧人之一。淡然法师原为北朝东魏孝静帝年间的“镇南将军”, 因受权贵迫害,避祸来峨嵋山出家,在山只修行习武,将自己的武艺传授与他人,所山上武风盛行。
唐宋年间,峨眉山佛道并存,僧道在参禅修道之余,经常练习拳脚弄枪使棒,主要是强身健体,其次为保护寺观。佛道两家在武艺切磋中、取长补短、各创新路,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峨眉武术。峨眉武术皆具道家之动功和佛家之静功,有一套动静结合的练功方法。峨眉山金顶寺白云禅师的“峨眉十二庄”,就是根据道家内养练丹术、导引吐纳和佛门动静气功的功法而创,至今仍有众多的习练者。
南宋时期,峨眉山德源长老武艺高强,他模仿山中白猿的敏捷动作,创编了一套 “白眉拳”,著有《峨眉山拳术》,形成了峨眉武术理论雏形,在武林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风格。
明末清初,峨眉武术的拳种和流派大有发展。峨眉山白龙洞湛然法师博采众家之长,融合自身特点写了《峨眉拳谱》,把峨眉武术概括为“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风义)满江湖”,其中“八叶”指八个具有不同拳术技击风格的门派、“五花”指流传于不同地区的五个流派(指各拳种主要流传的五个地区)。明末抗倭名将唐顺之观峨眉武术表演后,写下了“峨眉道人拳歌”一诗,诗中记述了峨眉拳从起式到收式的整个表演过程,以及身法、击法、呼吸、节奏等各个环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峨眉山是峨眉武术的发祥地,武僧辈出,著名的有淡然法师、德源长老、白云禅师、普恩禅师等。关于峨眉武术的创始人,据《峨眉山志》记载:战国时期的司徒玄空,仿山中灵猴的姿态创“峨眉通臂拳”,这是有史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司徒玄空因常穿白衣,弟子尊称其为“白猿祖师”, 所创立的通臂拳、猿公剑流传至今而不衰。中峰寺的淡然法师是峨眉山最早习武僧人之一。淡然法师原为北朝东魏孝静帝年间的“镇南将军”, 因受权贵迫害,避祸来峨嵋山出家,在山只修行习武,将自己的武艺传授与他人,所山上武风盛行。
唐宋年间,峨眉山佛道并存,僧道在参禅修道之余,经常练习拳脚弄枪使棒,主要是强身健体,其次为保护寺观。佛道两家在武艺切磋中、取长补短、各创新路,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峨眉武术。峨眉武术皆具道家之动功和佛家之静功,有一套动静结合的练功方法。峨眉山金顶寺白云禅师的“峨眉十二庄”,就是根据道家内养练丹术、导引吐纳和佛门动静气功的功法而创,至今仍有众多的习练者。
南宋时期,峨眉山德源长老武艺高强,他模仿山中白猿的敏捷动作,创编了一套 “白眉拳”,著有《峨眉山拳术》,形成了峨眉武术理论雏形,在武林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风格。
明末清初,峨眉武术的拳种和流派大有发展。峨眉山白龙洞湛然法师博采众家之长,融合自身特点写了《峨眉拳谱》,把峨眉武术概括为“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风义)满江湖”,其中“八叶”指八个具有不同拳术技击风格的门派、“五花”指流传于不同地区的五个流派(指各拳种主要流传的五个地区)。明末抗倭名将唐顺之观峨眉武术表演后,写下了“峨眉道人拳歌”一诗,诗中记述了峨眉拳从起式到收式的整个表演过程,以及身法、击法、呼吸、节奏等各个环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峨眉素斋

峨眉山素斋的一个最大特点,原材料取自本地,未受到污染,是标准的绿色环保食品。峨眉山素食菜品出名的有近百种,做工精细,雕刻精湛,色、香、味俱佳,以万年寺和大佛禅院最有代表性,具有峨眉山素食文化特色。仙峰寺的雪水泡菜,万年寺、圣水禅院的泉水豆花历史悠久,大佛禅院的“罗汉大斋”闻名遐迩。
峨眉诗画



峨眉山佛教非常重视寺院的园艺绿化。不少寺院花团锦簇、绿树成荫,有的寺院处在万顷林海、飞瀑流泉之中。位于市区的大佛禅院便是园林艺术的大观园。园中排列着三个形状不一的放生池,水面波光荡漾,园区宁静,气质柔美,整个园内动静相宜,静谧中蕴含生机,活泼中显露含蓄。园中栽植有大量珍稀树木,外围有上千棵珍贵银杏,枝繁叶茂,环绕红墙,许多珍贵花木、翠竹、草种散落在林间角落,张显着灵动和生机,显示出禅之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