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峨眉武术与佛教文化共存共荣;为弘扬峨眉武术文化,佛教协会领衔成立峨眉武术联合总会
昨日上午,亚洲最大的汉传佛教十方丛林——峨眉山大佛禅院内,30余名少年在教练带领下认真练习着峨眉武术。这是去年4月峨眉武术联合总会在大佛禅院挂牌成立以来,开办的首期峨眉武术暑期培训班。
尽管未大规模宣扬,此事还是引发武术界人士关注——这标志着峨眉武术在新时期作为佛教文化的弘扬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峨眉武术的弘扬,离不开佛教文化这个内核;峨眉山佛教文化的传播,也离不开峨眉武术这一方便之门”峨眉武术联合总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峨眉山佛教协会领衔成立该联合会,就是要扛起峨眉武术传承和发展的大旗。
(资料图片)
结缘:
僧人习武为强身也为修行
峨眉武术的历史,要长于佛教在峨眉山的历史。“峨眉武术起源于神仙文化。”峨眉武术名家吴信良认为,峨眉山历来被视为仙道之地,山上有伏羲、女娲、鬼谷诸洞,这些都是当时民间流传的神仙。汉代文士刘向、晋代养生家葛洪,亦著文称峨眉山为仙山,有仙人修行。
到了汉代,道教开始在峨眉山兴起。道士们修筑道观,称为“虚灵洞天”、“灵陵太妙天”。神仙思想被道家大量吸收,在神仙文化“以生为贵”的思想指导下,道士们将养生术作为一种求长生不老的手段。于是,道家养生术与古巴蜀导引行气术融合,形成了通过“吐纳、导引、坐忘、心斋、守一”的内练法门。
道教传入不久,佛教亦传到峨眉山。到唐宋时期,峨眉山佛教逐渐兴盛起来。公元980年,宋太宗赵光义遣使铸造了重62吨、高7.5米的巨型普贤骑象铜像供奉在白水普贤寺(今万年寺)。从此,峨眉山全山逐渐以“普贤道场”蜚声海内外。
“从南北朝开始,在峨眉山历代众多僧人当中,均出现了练武之人。”峨眉武术研究学者王荣益认为,僧人习武,一是因为修行需要,习武作为修禅和修心的手段,被当做一种入道的方便之门;二是由峨眉山地理环境所致,在夏季潮湿、冬季寒冷的环境中,长期静坐修行对身体是有害的,练武则可以舒展筋骨、强身健体。
